您现在的位置:多问网学习频道教育管理校本教研—讲座①:走向校本研究

—讲座①:走向校本研究

03-16 15:48:07   浏览次数:83126  栏目:校本教研
标签:校本教研工作计划,校本教研制度,校本教研总结,http://www.duowen123.com —讲座①:走向校本研究,
讲座①:走向校本研究  
 
 
   一、中小学教育科研为什么要走向“校本”

   1、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

   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从试点转向全面推广的新阶段。

   根据教育部的要求,20xx年秋,全国将有90%的县(市、区)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;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将全面进入新课程;到20xx年,全国各地将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。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和实施,是办让人民满意的、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。

   ■同时,教育部正在组织义务教育18科《课程标准》的修订,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是:

   ——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;
   ——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;
   ——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;
   ——更加贴近教师,更好地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。

   ■对课程改革目标的两点新认识:

  (1)学生学习方式变革,其前提是教师教学方式变革

   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,要求“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、学生的学习方式、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”(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》)。

   课程改革理念和试点地区的实践都证明,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教师必须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;要指导学生学习最新科技知识,教师必须广泛获取最新的信息;要培养学生的面向新世纪的综合素质,教师必须努力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,把自己的角色从过去传统的“教书匠”提升并定位到“研究者”上,努力成为教育目的的实现者,教学活动的指导者,教学方法的探索者,教育活动的创新者。

   (2)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,既要求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,也要求为教师理解和接受

  ◆实例:我国台湾省十年教改的经验与教训(摘自台湾版:《教育新趋势》)

   十年前,我国台湾省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发动的“教改”,与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有较大的相似之处。其改革目标的指向,也包括:一试定终生的联考制度、死背强记的填鸭式教育、单一的文凭价值观、升学的窄门、甚至单一的师范培训体系等。为此,一个个教育法令、一项项新政策不断推出,教育权力下放,教科书开放,一纲多本,课程改为九年一贯制,分科改为“合科”(综合课),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,“堪称是将五十年教育结构的大翻修”。

   但是,台湾“教改”发展到今天,据调查,仍有半数以上的家长不支持,六成六的小孩在校外补习班上课,以弥补因“教改”造成的教学质量下降。有台湾教育学者指出:教育原该是社会最宁静稳定的力量,现在却成为社会纷纷扰扰的导火线。

   其主要原因在于:缺乏在政策执行中的配套,更重要的是师资培训没有跟上教改的步伐。从分科教学改为七大领域“合科”教学后,到现在还未要求师资培训机构用“合科”教育来培养未来的师资。“教改”则一直都是官员、教授專家在主导,仅仅要求基层教师配合,而没有平等的专业^对`话。若是推不动,就给老师贴标签,视他们为拒绝学习上进的保守势力。

   有识之士纷纷提出,台湾“教改”必须重新培训基层老师,取得他们的配合与认同,并让他们的专业与声音也能进入决策体系,这是“教改”能否成功的重要关键。

   2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

   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“科学发展观”。

   “坚持以人为本,树立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的发展观,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。”

   xx年前,邓小平同志提出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的科学判断,把“科教兴国”作为我国基本的发展战略,引导了改革开发的向前推进;xx年后,《****中央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》更明确地指出:“小康大业,人才为本”,并根据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”的科学判断,提出了“人才强国”的战略。从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到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”两个“科学判断”的前后衔接,从“科教兴国”到“人才强国”两个发展战略的循序递进,体现了我国新一代^领`导发展观和发展战略的与时俱进。

   ■“以人为本”,落实到教育上,那就是“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”。

   “让人民满意”,这是教育事业第一位的“以人为本”,它维系着我国政府办教育的宗旨,维系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。

   ■基础教育要“让人民满意”,必须坚持三个“为本”的教育发展观。

   (1)“校本”发展观——以学校为本。课程改革的“根基”必须建立在学校。

   校本(school-base)一词虽然是个舶来品,但与汉语中“本”所表达的意思大体相近。“本”者,木下一横,表示的是植物的“根”,即“根基”和“基础”。无论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,对于“校本”这个词,其首要的含义都应该是:没有学校改革和发展这个基础,就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;就不可能做到让学生、家长、教师和广大人民群众满意。课程改革的“根基”必须建立在学校----“为了学校”的发展,“基于学校”的实际,必须“在学校中”进行。

   在历经大张旗鼓、轰轰烈烈的?“观念更新”和“通识培训”后,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,必须更加凸现“以学校为本”,扎扎实实地推进每一所学校的改革,促进每一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。

   (2)“生本”发展观——以学生为本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学生的成长进行。

   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导向,以学生为中心,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需要,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,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,引导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学习,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,形成民主、平等的师生关系,体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重点。

   作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,至少在各种文件、会议和论文的表述中,“生本发展观”已经逐步深入人心,为大多数教师所熟悉,并成为改进教学工作的指导方略。

  (3)“师本”发展观——以教师为本。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。

   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,在教育资源配置上,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以教师为本。没有教师的发展,就没有学生的全面成长,就没有“全面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”。新课程改革需要成为促进“教师发展”的载体。

  “师本发展观”是“人才强国”战略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,深刻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“与时俱进”。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,在破除“教师中心论”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“促进者、参与者、合作者”后,似乎一讲“学生主体”,就不敢再提“教师主导”,把教师的作用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。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。

  ■用“以人为本”的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,实现从“科研兴校”到“人才强校”的与时俱进。

   早在20多年前,邓小平同志就曾语重心长地说过:“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,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、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,关键在教师”。

   周济部长最近提出: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。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;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。没有教师的质量,就没有教育的质量;没有教育的质量,就没有人才的质量。”我们必须努力促进教师发展,实现从“科研兴校”到“人才强校”的与时俱进。

 
,—讲座①:走向校本研究
相关热词搜索: tag: 校本教研,校本教研工作计划,校本教研制度,校本教研总结,教育管理 - 校本教研
上一篇:—校本研究方法——教育叙事研究
文章评论
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范文大全 | 管理资料 | 驾照考试 | 教学资料 | 名言大全 | 软件下载
Copyright @ 多问网 all rights reserved
学生评语_教案设计_小学语文试卷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