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多问网知识中心生活常识养生保健调神是养生之精要

调神是养生之精要

12-16 14:53:12   浏览次数:42426  栏目:养生保健
标签:养生保健指南,秋季养生保健,http://www.duowen123.com 调神是养生之精要,

    调神是养生之精要

  中国古代将精、气、神奉为人之三宝,三者对人的健康和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其中的神为生命的主宰,宜于清静内守,而不宜躁动妄耗。因此古人养生就以调神为第一要义。通过清静养神、四气调神、积精养神、修性怡神、气功练神等形式,最终达到体气平和而延长寿命。

  历代先贤注重静神

  精神养生的思想始于老庄,他们提出的”清静无为”的思想主张,虽然有消极的一面,但在摄生保健方面却有可取之处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静为躁君。”意思是说,“静”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,是“躁”的主宰。因而他极力主张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即要尽量排除杂念,使心灵空虚,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,使神气静而不躁。庄子承老子之学,亦提出了“虚静恬淡,寂寞无为”的主张。他还在《庄子·刻意》中把“纯粹而不杂,静一而不变,淡而无为,动而以天行”作为“养神之道”来提倡。这里的“动而以天行”,说明庄子在主静的同时,认识到了神气还必须静中有动的一面,较老子的认识进了一步。

  《黄帝内经》继老庄之后,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以摄生防病的思想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说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”“恬”就是内无所蓄;“淡”就是外无所逐;“虚无”是虚极静笃,臻于自然的意思。“恬淡虚无”实即摒除杂念,畅遂情志,神静淡泊,保持“静养”之意。

  三国时期的著名养生家嵇康在《养生论》中提出“修性以保神,安心以全身”等以静神来养形的养生学思想。他主张“清虚静泰,少私寡欲”。认为只有这样,才能“形神相亲,表里俱济”,从而益身长寿。

  唐代孙思邈提倡“少思、少念”以静神。明代李梃在《医学入门·保养说》中说:“精神内守,则身心凝定,而无俟于制伏之强,如今之静功也。”他提出“以理求静”的原则,主张“正思虑,以养神”,认为“主于理,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,不求静而自静”。他的这一原则对于静神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。

 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《老老恒言·燕居》中指出:“养静为摄生首务。”他从实际出发,给“静神”赋予了新的内容。他反对道家虚无缥缈之绝对的“静”,主张神宜相对于静,认为神不用不动固然属于静,然而用之不过,专一不杂,动不妄动,同样具有静的意义,从而使静神之说前进了一大步。

  静神益于自我调整

  虽然气功和瑜伽术、修禅在修炼方式和终极目的等方面有很大不同,但他们都是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,都要求以调身、调息、调心的方法来达到入静状态,从而调整身心。这里的“入静状态”指的就是放松身心、排除杂念、驾驭意念等方式,使其意识由紧张或清醒的状态逐渐进入一种似睡非睡、似醒非醒的状态,在主观上呈现“恬淡虚无”的境界。

  然而它们不单单停留在“神静”的层次上,还要求人在“入静”的情况下,积极运用自身的心理潜力给身心以积极影响,从而调整身心,延年益寿。

  事实证明,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潜力巨大的心理-生理-形态自调机制。心理学研究认为,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自身调节能力。心理生理学、心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,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状态,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。因此,无论是古人提出的“静神”的养生方法,还是当前流行的瑜伽术等,都要求能达到身心入静,从而自主或不自主地运用其自身的调节机制来调节身心。

由www.duowen123.com编辑

,调神是养生之精要
相关热词搜索: tag: 暂无联系方式 养生保健,养生保健指南,秋季养生保健,生活常识 - 养生保健
《调神是养生之精要》相关文章
文章评论
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范文大全 | 管理资料 | 驾照考试 | 教学资料 | 名言大全 | 试题课件大全
Copyright @ 多问网 all rights reserved
学生评语_教案设计_小学语文试卷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